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

香港電影是否太遷就國內市場?何出此言?

『歲月神偷』導演羅啟銳說:香港電影是否太遷就國內市場?何出此言?現今之勢,投資電影的一眾商賈,還要遷就內地市場?當今大片巨製,已是為十三億觀眾市場服務。香港電影已於2002年『無間道』(第3集不算)系列及『金雞』後已成植物人之狀,『麥兜』都要去武當賣武。

電影商人以市場為本是無可厚非,但所拍之片,裡外不分,投資風險必然自負。香港電影就如香港地道小吃『蛋撻』、『魚蛋』及『燒買』等…香港人吃得滋味,但內地不甚流行…反過來內地小吃『冰糠葫蘆』、『羊肉串』及『麻辣鴨脖子』等…在香港更近無影。中海咸甜美點,各人所好,不同地域,小吃無妨,多吃厭膩。更不能將其特色搞砸,總不能弄些『冰糕蛋撻』、『麻辣魚蛋』及『羊肉燒賣』,連兩地臭豆腐的『臭』味也不盡相投?何況是集文學、美術、攝影、戲劇等複雜行為的第八藝術—電影?

但花旗大國卻有此能耐,能令全人類的味蕾有共識,創出牛肉加餐飽的簡單組合『漢堡飽』,就如荷理活大片,總能一網打盡東西人心,獨霸世界影壇,連內地影院也視之為主收入之源,兩地小吃與電影…尚未有共治一爐之力。標題稱『國內』乃心態不正確之句,香港福地已回歸中國懷抱,何會有國內國外之分?難怪電影工作者及文化人尚有鴻溝之隔。以香港為國外之心態,何以能創得共治兩地口味的電影?

本文是看畢港產片著名大導演劉鎮偉大作『越光寶盒』片花後所書。